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张冬梅团队揭示二甲双胍对肥胖相关肾病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
202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相关研究人员在《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上发表了题为“Metformin alleviates sphingolipids dysregulation and improves obesity-related kidney disease in high-fat diet rats”的研究论文,揭示二甲双胍能够缓解肥胖相关肾病(ORKD),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肾脏脂质组学有关,为 ORK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方向。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它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是 CKD 和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ORKD 作为肥胖引发的肾脏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扩张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也较为有限。
二甲双胍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此前已有研究显示它在多种肾脏疾病中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然而其对 ORKD 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研究人员以雄性 Sprague-Dawley 大鼠为实验对象,构建了高脂肪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饮食(ND)组、HFD 喂养 8 周后继续给予溶剂对照的 HFD - 对照(HFD-C)组,以及 HFD 喂养 8 周后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 HFD - 二甲双胍治疗(HFD-Met)组。
实验结果显示,HFD 喂养 8 周后,大鼠出现体重增加、24 小时尿白蛋白增多等症状,肾脏出现典型的 ORKD 病理特征。而二甲双胍治疗显著改善了这些症状,减轻了体重增加,缓解了血脂异常、肾功能障碍、蛋白尿、肾小球肥大、足细胞损伤和肾纤维化。在肾脏脂质组学方面,研究发现 HFD-C 组大鼠肾脏中的总神经酰胺、鞘氨醇、葡萄糖神经酰胺和半乳糖神经酰胺水平显著高于 ND 组。经二甲双胍治疗后,HFD-Met 组中与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的特定脂质种类,如神经酰胺 d18:1/22:0、葡萄糖神经酰胺 d18:1/20:0 和半乳糖神经酰胺 d18:1/16:0 等,其水平明显降低。同时,HFD-C 组大鼠肾脏中的总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水平升高,二甲双胍治疗使 HFD-Met 组中饱和和单不饱和 LPC 与多不饱和 LPC 的比例显著降低。
二甲双胍改善HFD诱导的肾脏鞘脂沉积
二甲双胍对HFD诱导的PC和LPC不同改变的影响
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种脂质种类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功能损伤指标以及氧化应激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鞘氨醇 d18:1、葡萄糖神经酰胺 d18:1/16:0 等与血清 LDL-C、24 小时尿白蛋白、血清肌酐和肾小球胶原体积分数呈正相关;而这些脂质又与氧化应激损伤指标中的谷胱甘肽(GSH)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呈负相关,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 2(NOX2)和丙二醛(MDA)呈正相关 。胰岛素抵抗(IR)指标与肾脏损伤指标和部分脂质种类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二甲双胍通过减轻 IR,缓解了 HFD 诱导的肾脏损伤。
从分子机制来看,研究人员发现参与神经酰胺合成的关键酶,如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 1、神经酰胺合酶 2 和 6 等,在 HFD-C 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 ND 组,而在 HFD-Met 组中则显著降低。这表明二甲双胍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酶的表达,影响神经酰胺的合成,进而改善肾脏脂质代谢紊乱。
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探索了二甲双胍对肾脏脂质组学的影响,证实了二甲双胍对 HFD 诱导的 ORKD 具有改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 ORKD 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