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九届LipidALL脂代谢会议圆满闭幕

2023年9月21日,第九届LipidALL脂代谢会议于北苑大酒店三楼报告厅正式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分会和SCIEX中国共同协办,常州中科脂典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大会围绕“代谢调控机制”、“代谢稳态与疾病”、“肝脏代谢与调控”、“脂质代谢调控”、“组学等前沿技术及应用”等主题,分享了脂质代谢及代谢调控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动态,讨论了该领域研究热点、难点及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应用和发展趋势。此次会议吸引了中科院的多个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00多家科研单位约400余人参加。

9月21日会议合影

9月22日会议合影

9月21日上午,会议主席-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税光厚研究员与会议共同主席-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黎健教授共同致开幕词,回顾了往届LipidALL会议的举办历程,同时致谢了大会组委会嘉宾和协办单位对LipidALL会议的大力支持。

 

第1个会议主题:代谢调控机制,主持嘉宾是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智广教授。

清华大学的俞立教授详细介绍了新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me)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在有机体中的生理功能,讨论了脂质代谢在Migrasome形成中的作用。南开大学的陈佺教授介绍了脂质过氧化物与铁死亡以及急性肝损伤的关系,发现铁死亡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物增多会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并引起临近细胞死亡。清华大学的王一国副教授分享了实验室发现的参与糖脂代谢的新激素,及其在糖脂代谢稳态中的调控作用,并讨论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的葛亮副教授给大家介绍了首次报道的蛋白质非经典分泌途径THU 通路,TEMD家族蛋白作为THU通路的核心,起到了调节货物进出囊泡的作用,并发现ERGIC作为转运站的作用。

 

第2个会议主题:代谢稳态与疾病,主持嘉宾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曲爱娟教授。

北京大学的王宪教授介绍了多种应激致病因素引起机体组织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重点阐述了生物膜磷脂氧化还原重塑及其代谢调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所的翁建平教授介绍了糖尿病定义和分类变迁及展望,指出了缺乏有效并发症根治治疗手段等糖尿病与临床相关问题,以及治疗糖尿病遇到的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薛丽香教授介绍了靶向卵巢癌LTA4H有助于CCL5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重塑并增强对顺铂的敏感性,为LTA4H/CCL5治疗卵巢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潜在靶点提供了新的提示。郑州大学的叶建平教授介绍了“线粒体过热”这一ATP过量产生而没有响应细胞能量需求的现象,阐述了其对系统性胰岛素抵抗和肝细胞中糖异生的影响,以及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调控作用。

 

第3个会议主题:肝脏代谢与调控,主持嘉宾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贺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李于研究员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发现CREBZF基因能够调控肝细胞的转录并增加脂质合成,是调节肝星状细胞激活与肝纤维化的关键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贺明教授以衰老为切入点,通过肝脏中高度表达的酶SIRT2与衰老的生物学过程关联,展示了SIRT2在肝脏稳态以及相关衰老和代谢疾病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徐延勇研究员详细阐述脂质运载蛋白2(Lcn2)通过阻断SR-BI K500和K508泛素化改善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谢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改善HDL代谢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靶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迟毓婧副研究员介绍了线粒体蛋白FAM3A是治疗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可行靶点,接着阐述了抗抑郁药物分子丙咪嗪能够激活FAM3A-ATP-CaM-FOXA2-CPT2通路,减少肝细胞脂质沉积,改善脂肪变性。

 

第4个会议主题:脂质代谢调控1,主持嘉宾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少兵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张勇研究员通过对肌肉的脂质组分析,认为1,2-二亚麻油酰-sn-甘油-3-磷酸胆碱通过脂质过氧化介导的p38信号转导诱导小鼠白色脂肪褐变,它可能具有治疗人类肥胖症的临床潜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立堃研究员,通过实验证明脂质可能是潜在的内质网应激下跨细胞信号传递的关键分子,为理解内质网应激相关疾病的机制、发展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少兵教授通过筛选线虫中的drop突变体,验证温度是脂滴体积变大的一个主要因素,体积变大是由脂滴融合引起的,而融合通常是在30℃的高温条件下发生,为脂滴的相关研究提供的新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安宇助理研究员通过介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的发病机制,验证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氧化固醇、胆汁酸等大脑脂质的关系,为微生物群的新靶点和DCI相关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认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廖思聪助理研究员认为肝癌的发生是由转移肿瘤引起,通过神经酰胺合成酶3可直接与Smad6蛋白相互作用,增强Smad6对Smad3磷酸化/激活的抑制作用,从而介导上皮间质转换过程的负性调节。

 

第5个会议主题:代谢调控机制2,主持嘉宾是来自中国科学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吴青峰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郭伟翔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成体神经发生的过程,接着对神经干细胞从静止到活化伴随着代谢的变化进行阐述,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精氨酸酶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对神经干细胞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吴青峰研究员通过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发现crabp1等基因在下丘脑的特异性表达,从而说明一群未知功能的神经元可通过调控机体能量代谢。浙江大学张进研究员揭示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动态图谱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并为脂质重塑调控胚胎发生和着床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张淑妍副研究员对脂滴行了详细介绍为挖掘脂滴调控蛋白提供崭新思路,揭示LDANP2定位脂滴和线粒体的一个关键氨基酸,发现线粒体蛋白MNP33显著改变小鼠肝脏的脂质稳态。

 
第6个会议主题:代谢稳态与疾病2,主持嘉宾是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余秋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冯英梅教授介绍了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阐释肌酐单磷酸IMP选择性刺激GMP和前中性粒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分化,导致循环中中性粒细胞扩增的相关机制。天津医科大学的余秋景教授介绍了巨噬细胞中转酮醇酶的缺失通过触发葡萄糖代谢到脂肪酸代谢的动态转换并驱动抗炎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生,提示转酮醇酶可作为炎症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李幸研究员分享了一系列基于荧光RNA适配体Pepper的新型荧光传感器,可用于成像活细胞内的代谢物、离子与蛋白等多种靶标,为药物研发和细胞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谢婷助理研究员介绍了糖尿病与血糖稳态之间的关系,该团队研究表明葡萄糖激酶的部分失活增强了全身脂肪的分解代谢,促进脂质分解利用是GCK-MODY2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保持心血管功能正常的潜在机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郑佳副研究员对胎儿代谢重编程理论的历史起源以及对糖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揭示出不同出生体重儿脐带血脂质组学谱并发现了调控出生体重的关键通路。

 

第7个会议主题为:代谢失衡与疾病及干预,主持嘉宾是来自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黎健教授。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的杜杰研究员介绍了儿童扩心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脂代谢在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评估血清脂质组代谢物水平有助于儿童扩心病的危险分层以及急性心衰的预测。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张霆研究员介绍了神经管畸形与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揭示了叶酸代谢失衡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以及多个神经管发育闭合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为同类营养失衡导致的先天性畸形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黎健教授介绍了衰老的机制、衰老的评估以及衰老的干预,并揭示了Uc372和11β-HSD1调控肝脏脂质蓄积以及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提出调节代谢重编程是延缓衰老的干预策略。陕西师范大学运动心血管研究所的王友华教授介绍了心磷脂酰基转移酶ALCAT1在肺动脉高压及心肌肥厚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ALCAT1的抑制剂能够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并指出其抑制剂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

 

第8个会议主题为:脂质代谢调控2,主持嘉宾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刘佳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刘平生研究员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脂滴的动态变化,发现HSD17蛋白调控脂滴动态和NAFLD,为NAFLD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机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黄勋研究员阐述了脂滴在视锥细胞的特定位置和功能,通过质谱分析和基因敲除、过表达等研究技术,发现了新的调控脂滴顶部定位的脂滴蛋白。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研究员分享了GSNOR这一导致衰老配胖和代谢失调的关键分子,以及通过Beclin-1亚硝基化调控脂肪米色化的分子机制,为控制“中年发福”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大学的杨吉春教授介绍了FAM3D这一不依赖胰岛素的重要糖脂代谢调控新因子,阐述了其在营养过剩条件下对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以及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金万洙研究员分享了Nectin2这一新的棕色脂肪细胞因子,介绍了其可能参与棕色脂肪组织BAT引起的肥胖和代谢功能障碍的过程,为探究BAT内分泌功能提供新的思路。

 

第9个会议主题为:组学等前沿技术及应用1,主持嘉宾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朱正江研究员。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王初教授介绍了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通过结合基于活性的蛋白质剖析ABPP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计算策略以发现蛋白质组中活性代谢物翻译后修饰的功能位点。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赵镇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MSI以及该技术的应用进展,为研究分析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分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为发展新型核心基质提供展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邱静研究员基于 Waters Synapt 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UPLC-IM-TOF-MS)的脂质分析方法,首次发现黄曲霉毒素B1(AFB1)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中干扰正常神经传递功能,为阐明AFB1的神经毒性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清华大学的马潇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空间脂质组学和质谱成像的关联,以及4D脂质组分析,通过利用液相色谱、离子淌度技术、一级质谱、二级质谱四种技术结合,能够提升脂质结构鉴定的速度,为生物发育代谢动态变化和结构方面提供了技术方法。SCIEX公司的满卓工程师,主要介绍SCIEX质谱在非靶/拟靶向/靶向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的最新方案,并介绍EAD电子活化解离技术在脂质双键位置区分等方向的新方案,为深入研究脂质功能提供新思路。

 

第10个会议主题为:组学等前沿技术及应用3,主持嘉宾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瑕瑜教授。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何康敏研究员详细分享了细胞内脂质分子的动态变化,通过活细胞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结合膜脂探针设计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探索和揭示胞吞过程中磷酸肌醇脂质信号分子的时空动态、功能和调控机制。复旦大学的陈丰荣教授展示了脂滴生物学新方法Imaging lipolysis,可揭示单颗脂滴的降解特性,并提出一种脂解速率的生物物理调控模式。同时也展示一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智能诊断系统,可用于临床诊断或基础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岳蜀华教授介绍了无标记刺激拉曼散射SRS显微镜可实现原位脂滴可视化和成分分析,通过定量SRS成像进行脂质代谢分析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途径,在检测 GC 腹腔转移瘤方面提供准确且快速的方法。内蒙古大学的赵雪讲师基于质谱的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1对甘油骨架的sn-1位置的影响,深度剖析了组织中sn位置异构体的组成、分布与酶的功能、分布的关系,阐明了脂质异构体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巨大潜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秦彦文研究员通过采用代谢系统策略来表征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的代谢特征和危险因素,为降低固醇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潜在的候选靶点。

 

第11场会议主题为:组学等前沿技术及应用2,主持嘉宾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杜萍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贾佩林研究员对中科院人群队列的千例样本进行多组学研究,通过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与遗传位点的共定位分析,解析“遗传位点、分子表型、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中国人群复杂疾病和表型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清华大学秦培武副教授基于MRI成像的方法全面解析脑结构,构建三维精细脑地图,通过模态相关性分析找到新的心理障碍之间的共病性,为诊断特异性心理问题找到相应诊断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陈厚早研究员发现组蛋白的巴豆酰修饰在心血管稳态中的作用,更新对于酰基化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功能的认识,有望为未来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北京大学的权力工程师分享了一种重氮羧基点击衍生方法,用于灵敏分析亲水性低分子量羧酸,可使质谱响应提高5-2000倍,也可用于病理和生理条件下从小鼠和人类采集的低样本量血浆或血清样本检测,为单细胞代谢组学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方法途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王云副研究员通过液质联用、代谢组学、实验验证等方法和技术探究了栀子炭治疗胃出血大鼠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差异性代谢物,为探究栀子炭对血热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第12场会议主题为:组学等前沿技术及应用4,主持嘉宾是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的鲍时来研究员。

复旦大学任若冰研究员解析磷脂酰肌苷-1-磷酸S1P的跨膜转运和信号转导机制的结构基础,利用最小自由能路径法(MFEP)获得两种高选择性的S1PR1激动剂,为开发小分子药物靶向S1P信号通路提供应用前景。复旦大学杨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天然免疫系统、相关途径和机制,发现胞内固醇调控蛋白SCAP参与STING激活调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水平活化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朱焕乎助理教授给大家讲述了葡萄糖神经酰胺GlcCer的缺乏、MTORC1失去活性或长期饥饿会以驱动蛋白和微管依赖的方式使肠过氧物酶体释放糖脂激素,靶向化感神经元和下游核激素受体DAF-12,从而抑制动物的发育。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徐欢教授探究了ELOVL5介导的脂肪酸碳链延长可诱导前列腺腺癌发生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且显著增强雄激素抵抗,为NEPC和抗雄药物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北京大学邱满堂副研究员对早期肺癌脂质检测方法的弊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即代谢组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以寻找早期肺癌标志物。

 

会议期间大家都踊跃提问

茶歇期间,大家踊跃参与墙报浏览交流。

 

精彩的报告过后,参会嘉宾为优秀海报获奖作者颁发奖状。

 

 

 

 

非常感谢大会赞助商(SCIEX中国、中科脂典、华质泰科、青岛腾龙、怡耀科技、曼哈格生物、易研科技、原位麦斯、威斯腾生物)、实验室员工/学生,您们的全力支持和努力是大会成功的保障!

 

众多与会嘉宾对本次会议的报告质量、组织水平、会议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期待和大家在下次会议见面!

 

 

收藏